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威小说网 > 历史 > > 第908章 904【发钞】

朕 第908章 904【发钞】

作者:王梓钧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3-14 19:40:49 来源:八一中文

第908章904【发钞】

“宋阁老是什么病?”赵瀚问道。

名医张璐回答:“外感风寒湿邪,周身经络不畅。此为痹症。”

“说人话。”赵瀚没好气道。

张璐蹦出两个字:“风湿。”

赵瀚又问:“很严重?”

张璐回答:“膝盖和脚踝的骨头已变形,痛得无法下地,须得长期治疗安养。”

“知道了,”赵瀚挥手说,“你们尽心治疗吧。”

张璐拱手告退。

赵瀚埋头看着宋应星的辞职信,顺手批复两个字:不允。

不允是假的,但得三请三辞。

紧接着,赵瀚又给宋应星加官,加的那种荣誉虚衔。这是在给宋应星退休做准备,辞职一次,就加官一次,正式退休时能够荣归故里。

宋应星即将病退,费纯正在丁忧。

还有个萧焕,已经丁忧一年半。萧焕最开始搞情报,接着掌管十多年刑律。入阁之后,也多负责律政,旧法的修订,新法的出台,这些事情他最懂。刑部把方案交到内阁,主要就是靠萧焕来审核,首辅和皇帝负责最终拍板。

赵瀚继续批阅奏章,却是张国维的奏疏,请求追加200万两银子,修建安山湖的堤坝和闸口。

张国维对黄河人工改道,有一半的河道路线,跟几百年后的黄河不一样。

后世的黄河,在兰阳(兰考县)突然折向东北,那是因为铜瓦厢决堤造成的。

铜瓦厢决堤,既是天灾,更是**。

清朝沿袭明朝治理黄河的思路,为了保住漕运,年年在北岸筑堤,迫使黄河流入淮河。黄淮河段,泥沙大量淤积,导致黄河的河南东段常年决口,每次决口都是增筑堤坝,饮鸩止渴死保着漕运。

在这种情况下,雍正初年,铜瓦厢附近就决口了。当时河床还不高,于是堵口筑堤,日积月累,成为险工。到乾隆末年,情况更加恶劣,已经堵不住了,只能在中段放水泄洪。到嘉庆末年,情况危险到极点,每年都得砸银子。

直至道光年间,这处黄河险道,已成贪污的重灾区。朝廷年年拨款治理,真正用于工程的资金,却连十分之一都不到,超过90%的银子被贪污了。

贪污且不说,如果哪年洪水不来,官员就主动扒堤决口,淹没北岸无数村庄,趁机向朝廷伸手要银子筑堤。

年年筑堤,却年久失修,黄河在此大决口,又恰逢太平天国,满清朝廷直接摆烂。

淹就淹呗,咱躺平了,黄河爱怎么改道就怎么改,渐渐形成了几百年后的黄河水道。

大同新朝面对的情况不一样,铜瓦厢此时并不危险,真正危险的是黄陵冈一带,从明代中期这里就各种决口。

于是张国维就在黄陵冈引流,将灉水(赵王河)的河道拓宽数倍。今后黄河主干道,就流经曹州(菏泽)、郓城,汇入安山湖与大运河相交,继而在东阿的西边,跟大汶河、广济渠合而为一。

安山湖就是后世的东平湖,但比东平湖的面积大好几倍,一直延伸到梁山那边。

而广济渠,就是金堤河。

张国维这么一搞,聊城到济宁的大运河,就将被弄得乱七八糟,夏天洪水爆发很难再行船。随着时间推移,泥沙淤积严重,那段大运河可能会彻底废掉。这也是明清两朝,不愿黄河改道的原因所在。运河一废,漕运咋办?

另外,黄河汇入安山湖,数十上百年之后,湖泊面积不断壮大,极有可能重新变成梁山泊!

整体情况就是这个样子,跟几百年后的黄河相比,只有从河南到东阿的河道不相同。此后就一模一样了,都是在东阿境内,借道大清河流入海洋,今后肯定没有大清河了,大清河从此变成黄河下游。

大运河还是极为重要的,张国维这次上疏要银子,就是想在安山湖南北,构筑多级堤坝和闸口,尽可能避免黄河漫灌到运河里。

一开口就是200万两!

还有别的资金投入,曹州州城(菏泽)和东阿县城,都得避开黄河而搬迁,两城稍不注意就要变成黄泛区。(几百年后的东阿县城,就是黄河改道搬迁过的,位置跟此时隔得老远)

搬迁重建两座城池,得砸进去海量白银。在加上黄河工程,总预算绝对超过1000万两。

“这张国维讨要银子,还真算准了好时候啊。”赵瀚无奈叹息。

内阁给出的意见,是让张国维暂缓两三年。先拨一部分银两,令其做好准备工作,等财政宽裕之后,再追加银两彻底完工。

赵瀚提笔写下批示:着令大同银行,贷银200万两给工部,此贷款专用于黄河治理。

国库虽然钱不多,但大同银行有钱啊,它吸纳了不少民间资金!

明代的钱庄,最初主营银钱兑换,渐渐就开始吸纳存款了,其储户类型有三种:官员(私人存款),商号(公司存款),会社(集体存款)。

官员和公司存款很好理解,会社就是各种社会组织。比如复社的集体资金,放在谁手里都不合适,那就干脆存到钱庄里。

至于乡下大地主,懒得存银行,直接挖地窖埋银子。

大同银行自然也有存款业务,而且越来越多的小市民,开始把家中余钱存进去吃利息。但银行也有规定,一两银子起存,一两以下的存款不收。这是因为,大同银票(存储单)使用特殊纸张,银票本身就有制作成本。

相比起来,民间钱庄的银票,就显得劣质许多,很容易不小心洗烂了。

赵瀚把阁臣们叫来:“黄河治理追加200万两,可让大同银行放贷。贷款期限定为五年吧,以国家税收做抵押。”

虽然大同银行也是朝廷开的,但规矩得守,不能左手倒右手,必须拿出贷款抵押物。

大臣们也不反对,只是感觉有些别扭。

换成大明那会儿,皇帝的内库没钱了,就把手伸到国库,最后干脆让太监掌管国库的钥匙。国库也霍霍完了,就向老百姓征税,最典型的便是“三饷”。

大同朝廷倒是稀奇,先明确区分内库和国库,绝对不允许混为一谈。国库的资金有些不够,突然要打仗了,就向民间发行债券,朝廷居然向老百姓借钱。现在兴修水利,就算不额外征税,正常做法也是让商贾“捐钱”,从没听说过找银行贷款的。

“把诸卿叫来,是有另一件事,”赵瀚说道,“这几年,不断有文武官员上疏,说官票和军票以粮食为票额很不方便。便从明年元旦开始,官票和军票的面值,全部改为元、角、分。”

一元就是一两银子,一角就是一钱银子,一分就是一分银子。

刘子仁问道:“以前的票子还能照常使用吧?”

“当然可以用,”赵瀚说道,“但要逐年回收,大同银行收到老票子,就不要再放出去,全都递解到中央集中销毁。”

朱舜水说:“票子若用银钱做面值,就跟大明宝钞一般无二了。这个东西……不能滥发。”

赵瀚说道:“就跟以前印粮食票子一样,朝廷发行一石票子,就等于借入一石粮食,必须计入国家财政。今后印那些钱票子,比如明年印了100万两,也等于朝廷借了100万两,这些都是要算利息的。”

赵瀚没钱,要印钞票了!

但肯定不能乱印,底线还得守住。

这里得提一个现象,虽然中国每年都白银顺差,但白银购买力并未下降,反而还在稳步提升。

究其原因,一是商业愈发繁荣,需要的银子越来越多。二是好多国内商人,既不把钱存银行,也不拿钱去扩大投资,就那么把银子存在地窖里。某些局部地区,甚至出现白银短缺现象,印少量钞票反而可以填补市场需求。

至于证券交易所,赵瀚暂时不想碰那玩意儿,而且他对证券交易也一知半解。

明代曾经出现过证券交易,一是盐引,买空卖空,盐引发展成期货。二是苏州商人搞出来的,饼券、米券、肉券……同样等于期货,结果遇到倭寇入侵,大量投资者挤兑证券,发券的商人全部破产。

如今虽然工商业大兴,但还不至于玩股票,那会波及到太多平民,商人缺钱自有融资渠道。

别看荷兰已经出现证券交易所,但早就沦为大商人的工具。做空、洗盘、对敲、坐庄……各种手段轮番上演,目前,荷兰政府已经禁止做空。几十年后的英国,在股市崩盘之后,也禁止二级市场交易好几十年,并且只有皇家特许公司才能发股票。

以目前的发展程度,证券交易为时过早。

顺便一提,荷兰股市,今年崩盘了。

东印度公司的股价被炒得太高,荷兰先败给英国,接着又被中国赶出东南亚。连续的坏消息,导致股民失去信心,疯狂抛售东印度公司的股票,其他公司的股票也跟着暴跌。

荷兰东印度公司正在疯狂改造商船,要在亚洲重建强大舰队,试图攻占葡萄牙在印度东海岸的最后一个殖民港口。只有拿下那里,才能让股民重拾信心,否则东印度公司就玩不下去了。

众臣散去,赵瀚闲坐。

他不知道自己死后,会有哪个昏君,滥发钞票搞得乌烟瘴气。但钞票是大势所趋,而且此时少量发行,对财政和市场都有好处,这就已经足够了。

明年元旦,先发100万元纸钞,由中央银行发往地方银行,再交给各地官府和军队,作为官员、士兵的俸禄发放。只有官员和士兵认可了,民间才会对钞票有信心,明年的发钞额度暂定为300万元。

300万两白银的纸币,摊在全国各省,影响不大不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
全局友情链接